第一百四十二节 把人民组织起来-《大国崛起1857》


    第(3/3)页

    突然有一个人说话了。

    是九龙邓氏的老秀才,名叫邓文举,虽然只是个秀才,但邓氏的人好像读书都不太行,他就算最有威望的读书人了,教了几十年的书,邓姓后辈的读书子弟,有的父子两代人都是他教出来的,当然很有威望。

    这老家伙这次来就给人不断的诉说邓氏的遭遇,博得了很多人同情,又让很多人担忧,别人不过是同情和担忧,邓氏可是有切肤之痛的,恨洋人都恨了二十年,那时候邓文举还是一个一心功名的小秀才呢,现在都老的没了科举的心气,但这仇恨可一天都没忘。

    邓氏签名之后,九龙的其他家族也都跟着签名了。

    这时候朱敬伦递了一个眼色,陈芝廷立马站出来,代表沙井陈家也签上了名字。

    沙井一带的曾氏、潘氏也跟着具名。

    这些宗族同气连枝,虽然开枝散叶,但很多都公认有同一个祖先,比如沙井的潘家根据族谱就知道自己是从福永怀德搬迁来的,两地本就相距不远,虽然分立了祠堂,但也定期连宗公祭祖先。

    那么沙井的潘家签字了,福永的潘家就没道理不签字。

    就好像当年开枝散叶一样,签字也连带着扩散开来,很快纷纷签字。

    用了半个小时,大多数家族都签字了,剩下那些还没有签字的就要承受其他人的压力,不用朱敬伦鼓动,有的是人劝说他们。

    最后一批签字的,是新安东边的客家人,他们一开始抱成团不肯签,突破口是黄家人,黄姓基本是新安第一大姓,号称新安十大家族之,遍布新安各地,沙井也是一个聚居地,他们的开宗先祖东晋时代进入史书的大孝子黄舒最早就定居在沙井参里村。

    可有意思的是,形成族群的才三百年的客家黄姓,有一些宗族的族谱中,跟沙井黄姓的祖先是同一个人,因此有几个客家黄姓认为他们跟广府黄姓是一个祖先。但也有的不认,广府黄姓主要认东晋的黄舒,而客家公认的则是明末清初的走方郎中皇朝轩。但是有的族谱则直接追溯到了唐朝时期的黄峭山,又有族谱中将黄峭山的祖先推到了黄舒身上。

    总之很乱,两个不同源流的族群,在某个祖先身上找到了共识,所以两姓黄家有的村落关系还是不错的,互相攀亲之下,黄姓第一个签字了。

    黄姓是大姓,他们在客家群体中分布十分广泛,他们一签字,其他也就被劝服了,跟着签字。

    一直折腾到午后,所有的乡绅、宗族才全部签完字,总共一百三十多个。但是他们背后代表的势力,绝对不止一百三十个,因为很多村子是公拜一个祠堂的,因此这些人背后站着的,是几百甚至几千个村庄。

    朱敬伦看到这个结果,这才松了口气,还好没比他使用门外埋伏的火枪兵,他今天是无论如何都要让这些人签字的,能和平的劝服他们自然最好,如果到最后都没人签,或者有人打死不肯共进退的,少不得要拉出去立个威。

    虽然立约了,但要说这些乡勇就有组织,还为时尚早。

    接下来就是召集所有的县吏,让他们行动起来,在各个已经聚集在县城的乡勇之间,给他们登记造册,让他们自己挑出自己的领头人,并且查看户籍名册,该地的地主都要具名,光是那些乡绅和族长根本不够,必须整个士绅阶层全都具名,才足够保险。

    给最近的村庄先登记,登记完了就让他们的族长带他们回去。必须让距离近的先走,因为后面走的可是要路过这些村庄的,万一后面的乡勇现他们进去的是一个没有青壮,只有妇孺的村子,谁知道会生什么。

    一个一个次第登记造册分派回乡,一直折腾了整整一月,才将聚集在县城的上万乡勇,全部分遣回乡。

    但朱敬伦的任务还没有完,还有其他县看新安的样子呢。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