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节 英国的小动作-《大国崛起1857》


    第(2/3)页

    印度棉纱工业因为引进了英式棉纱机器,结果飞展,纺锤从1861年的338ooo个增至1874年的593ooo个,印度本土对棉花的需求量翻了几番。印度纺织企业不仅能满足本土市场,也有了出口能力。但此时印度纺织业的规模与英国相比仍十分弱小,印度纺织厂每年消耗的棉花数量仅是英国纺织厂的7%,但英国人已经坐不住了,通过一个法案,规定印度对英国进口纱线免征关税。

    印度对英国棉纱免税,英国对印度棉纱征税,殖民政府还在印度推行沉重的生产税,结果印度的棉纱工业化就此中断了。

    可英国管不住大明政府,尽管跟英国的关税协定还有两年才到期,还无法对英国的纺织品课税,但1879年新年后,大明马上宣布了对纺织品的补贴案。

    来自法国的贷款,让大明的财政稍微宽松,就马上宣布,五年内开设棉纱、棉布工厂,不但完全免税,而且在进口棉纱、机器设备时,还能享受到退税待遇,在资金融通方面,则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

    结果1879年前几个月,大明的棉纱、棉布工厂继续大规模投建。

    《工报》开辟大篇幅,向工商界宣传政府的政策,表示政府将会尽全力保护纺织工业,号召大明业界努力开办现代化纺纱、纺织厂,促进大明的工业展,给更多人工作,缴更多税赋。

    大明纺织工业的展,以及大明跟法国之间合作的加深,让英国产生一种正在被排挤出东亚市场的焦虑,在国内经济危机影响下的不满舆论,让英国政府认为自己在远东外交上,遭遇了一次失败。

    可是英国在这一带蛮横惯了,他们不是以低姿态来迁就大明,反而开始采取对抗姿态,开始找大明麻烦。

    他们正式介入了大明和满清正在进行的领土交换谈判。

    去年大明就跟清廷达成了用云南换江南的共识,之后又因为上海问题纠缠了许久,最后上海问题成为悬案,留待以后解决。

    但是协议还没有签订,因为满清还没有打下天京,还没有办法完全履行协议。

    清廷在打下天京之前,他们也没有余力,从天京撤军,控制明军现在控制的徽州等地。

    对于这个协议,英国之前是知道的,但是他们没有介入,采取了默认态度。

    因为英国帮助清廷,最大的目的就是修建一条从印度的加尔各答通往上海的大亚细亚铁路,这条铁路在中国境内,经过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到昆明,其中要经过浙江、江西两个大明领土,加上云南境内爆了长期的回人叛乱,英国也认为大明控制这里,更能保证这个地区的稳定,所以才没有反对。

    但现在突然跳出来反对,那就是明显的找茬了。

    或者是出于制衡大明,或者就是纯粹为了找一张可以做让步的外交底牌。
    第(2/3)页